更新时间:2024-02-28 19:36:02浏览次数:116+次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物种,主要栖息于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大熊猫早期以食肉为主,经过进化,现在圈养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野生大熊猫还偶食一些动物尸体或其它植物。它们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多数是在睡梦中度过。大熊猫的交流一般是通过气味来标记,做了标记以后,它们会在做标记的地方剥掉树皮,或留下抓痕。大熊猫性情孤僻,喜欢独居,到了繁殖季节,才会夫妻同居,随后又各奔东西。雌性熊猫怀孕约5个月,即可产仔。小熊猫长到两岁,就开始独立生活。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大熊猫喜独居,每只熊猫有单独的活动区域。 熊猫的食物主要是剑竹。竹子各部分的营养成分大体一致,它们吃竹子的心和竹笋,有时也吃竹叶。
大熊猫性情孤僻,喜欢独居,到了繁殖季节,才“夫妻同 居”,随后又各奔东西。雌性熊猫怀孕约5个月,即可产仔,刚生下的幼仔非常小,体重仅有150克左右。
大熊猫的肠子很短,也没有供发酵纤维素的共生细菌,熊猫只能吸收吃下去的竹子的17%。这就使得熊猫每天进食时间长达10个小时以上。由于熊猫摄食的竹子种类很多,而它的栖息地又有很多种竹子生存。
竹类是大熊猫最主要的食物,但大熊猫在一定时期内会分别大量采食竹茎、竹叶、竹笋这三种不同的竹类食物。三种竹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差异较大。
[img]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1、食性: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也具有食肉动物吃肉的潜力,但很少捕食动物或动物的尸体,这并不是它不喜欢吃肉,而是缺少机会。因为在大熊猫的分布区里,大型的食肉兽很少,没有多少残尸剩首供它食用。如果自己经常去捕捉鼠类等小动物,所得到的营养却常常不足以抵偿消耗掉的能量。因此,大熊猫只能偶尔吃到一点肉食,大部分时间则按部就班地依靠竹子维持生命,成为一辈子循规蹈距、依竹而生的动物。
2、环境: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是一种喜湿性动物,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
3、行为: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
4、繁殖:大熊猫栖息于密林之中,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雌性大熊猫每年发情一次,每次只有短暂的2~3天,发情时期通常在在每年的3~5月。妊娠期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
5、抚育:大熊猫的新生儿在出生时发育相当的不成熟,体重仅仅是母亲体重的0.1%,初生幼仔体重很轻,初生重平均为145克左右,约为成年大熊猫体重的千分之一,最轻的为51克,最重的为225克。照顾孩子对于雌性大熊猫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通常历时18个月,有时甚至长达两年,直到她的下一个孩子出生。
熊猫的特点和生活特征如下:
特点:全身为黑白两色,体型像熊,脑袋大而圆,尾巴短小,头部毛色为白色,眼部为黑色,似一对黑眼圈。
生活特征:熊猫非常温顺,它们主要以竹子为食,在进食前后会休息2~4小时。在冬季不会冬眠,它们通常是通过气味标识来进行交流的。大熊猫四肢非常灵活,善于爬树,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
其他资料
熊猫在初次见人时,常用前掌蒙面,或把头低下,不露真容。它们很少主动地攻击其他动物或人,在野外偶然相遇时,总是采用回避的方式。
熊猫有时还下到山谷,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锅盆桶具,尤其是圆形的器皿当成玩具,玩耍后弃置山野。有时它们还和羊、猪等家养的牲畜亲善,随着同吃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