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01 15:23:01浏览次数:116+次
我国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酸雨出现的区域基本维持了近几年形成的格局,与往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华中、华南、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仍是酸雨污染严重的区域,北方只有局部地区出现酸雨。 煤是我国的最主要能源,每年燃烧都要消费数亿吨煤。煤含有杂质——硫,在燃烧时会排放酸性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在高空为雨雪冲刷,溶解,最终形成酸雨。 酸雨会给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破坏,还对桥梁楼屋、船舶车辆、输电线路、铁路轨道、机电设备等造成严重侵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酸雨区在我国迅速扩大。大面积的酸雨污染每年给我国造成巨额损失。据环保专家估计,1995年,仅在我国的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内,因这两种污染造成的损失已达1100亿元,占当年GDP的2%。 上世纪末,我国划定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并采取措施进行重点整治。这些措施包括:一、限制高硫煤的开采使用。1999年以来,减少开采含硫量高于3%的高硫煤3000万吨。二、增加动力煤炭的洗选,年洗选能力由1997年的4.83亿吨提高到2000年的5.25亿吨。三、加快火电厂的脱硫能力,关闭约1000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减少了燃煤火电厂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改善城市能源结构。 这些措施逐渐减少了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去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1万吨,比1995年减少了374.5万吨,减幅达18. 8%。 据环保部门统计,我国二氧化硫等废气的排放量逐年减少,使我国的酸雨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大体维持了原来的格局。
[img]全球已形成三大酸雨区。我国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千米的酸雨区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我国酸雨区面积扩大之快、降水酸化率之高,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世界上另两个酸雨区是以德、法、英等国为中心,波及大半个欧洲的北欧酸雨区和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北美酸雨区。这两个酸雨区的总面积大约1000多万平方千米,降水的pH值小于0.5,有的甚至小于0.4。
酸雨的危害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酸雨使土壤酸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更毒害作物根系,杀死根毛,导致发育不良或死亡。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更不容忽视,酸雨淋洗植物表面,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间接伤害植物,促使森林衰亡。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因而对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
在酸雨区,酸雨造成的破坏比比皆是,触目惊心,如在瑞典的9万多个湖泊中,已有2万多个遭到酸雨危害,4000多个成为无鱼湖。美国和加拿大许多湖泊成为死水,鱼类、浮游生物、甚至水草和藻类均一扫而光。北美酸雨区已发现大片森林死于酸雨。德、法、瑞典、丹麦等国已有700多万公顷森林正在衰亡,我国四川、广西等省有10多万公顷森林也正在衰亡。世界上许多古建筑和石雕艺术品遭酸雨腐蚀而严重损坏,如我国的乐山大佛、加拿大的议会大厦等。最近发现,北京芦沟桥的石狮和附近的石碑,五塔寺的金刚宝塔等均遭酸雨侵蚀而严重损坏。
目前我国酸雨正呈急剧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80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170万平方公里。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水pH值低于4.0,酸雨频率高于90%,已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酸雨在我国几呈燎原之势,危害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29%左右,其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并继续呈逐年加重的趋势。 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危害。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增加,同时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酸雨还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PH值为3.5的酸雨影响下,可减产13.7%;PH值为3.0时减产21.6%,PH值为2.5时减产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酸雨对森林、植物危害也较大,常使森林和植物树叶枯黄,病虫害加重,最终造成大面积死亡。 据对南方八省份研究表明,酸雨每年造成农作物受害面积1.93亿亩,经济损失42.6亿元,造成的木材经济损失18亿元。从全国来看,酸雨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40亿元。
我国酸雨控制地区的面积约为8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0.6%。
依据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对SO2、NO2、PM10、PM2.5、CO和O3六项污染物进行评价,74个新标准监测实施第一阶段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仅为4.1%,其他256个城市执行空气质量旧标准,达标城市比例为69.5%。酸雨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中下游以南,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0.6%。
酸雨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酸雨对我国农作物、森林等影响巨大,仅江苏、浙江等7省便因酸雨而造成农田减产约1、5亿亩,年经济损失约37亿元;森林受害面积128、1万公顷,年木材损失6亿元,森林生态效益损失约54亿元。
这份报告还表明,我国大气污染输送和沉降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影响区在国内陆地范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酸雨也受到日本、韩国的影响。